祝宝良:房地产税改革受损的人较多 需考虑补偿机制
近日,《人民日报》首次用“金社评”署名发表评论文章《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评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这三年,在“为什么改”问题上,改革理念认识更加深刻;在“往哪儿改”问题上,改革目标更加明确;在“为谁改”问题上,改革指向更加鲜明;在“怎么改”问题上,改革方法更加科学;在“如何改到位”问题上,改革态度更加坚决。
评论认为,过去的改革往往是“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人能从改革中受益,现在的改革很可能是“卡尔多改进”,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改进之间有何区别?如何从帕累托改进走向卡尔多改进?三年来改革依然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提高民众对改革的获得感?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如何促进改革的落实?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记者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师祝宝良。
改革要让总的受益要大于总的受损
第一财经:《人民日报》评论中的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改进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祝宝良:帕累托改进,是指一个改革政策的出台,没有人从中受损,但有人从中受益,这种政策就比较容易推行。卡尔多改进,是指一项改革政策的出台,既有人受益,也有人受损,但总的受益要大于总的受损,对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益。这样的政策应该推进,也可以推行,但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受损者进行必要的补偿,在政策设计上要考虑补偿机制。否则可能就会产生较大的阻力,甚至无法执行。
目前,符合帕累托改进的改革机会已经很少了,所有人都受益的改革已经结束了。剩下的改革都涉及利益的调整,必然会有人受益,也有人受损,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国家需要进步、经济需要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维护,这时候的改革就需要对利益受损者进行必要的补偿。
第一财经:你能举例具体说明目前哪些改革是卡尔多改进吗?
祝宝良:比如目前正在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通过改革去产能就是卡尔多改进的一个例子。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可以释放生产要素、提高企业效益、完善市场竞争秩序、调整供求关系,但是企业的关停必然会带来员工安置、债务处置等问题,可能会有大量员工转岗甚至失业,部分金融机构出现损失。所以中央财政拿出资金来补贴那些关停的企业就是一种补偿。去产能后,钢铁、煤炭价格上升,企业效益改善,整个行业也受益了,同时,部分资金、劳动力转移到效益更高的行业或领域,国民经济总体受益量一定超过受损量。这正是改革的目的所在,属于卡尔多改进。
目前符合帕累托改进的改革已经很少了,但还有。如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推行放松管制、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就可以使大众收益,而除了部分官员寻租以外,公开透明地看,几乎没有人受损。类似上海自贸区试点改革也是如此,设立自贸区的地方可以受益,但是不设自贸区的地方也不会受损,所以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的改革。
补偿机制使利益受损者同意推动改革
第一财经: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你觉得目前改革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祝宝良:改革面临的问题还是刚才讲的,卡尔多改进一定会使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这是改革的阻力所在。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一定会遭到反对。当然,有些改革受损的人很少,就可以通过强大的执政能力来推行。比如个人所得税,高收入者多纳税,是可以推得动的。如果改革过程中,受损的人较多,则推动就很难,如房地产税改革,可能需要考虑补偿机制,使利益受损者也能同意推动改革。
第一财经:《人民日报》评论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那你认为,如何提高民众的获得感?
祝宝良:获得感一方面是来自于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无法用货币度量的人民群众的感受,比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服务的提升、社会风气的好转,甚至控制污染带来的蓝天白云都可以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卡尔多改进虽然会损害部分群体的利益,但是改革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整体的红利。
提高群众的获得感需要改革的落实。对于卡尔多改进,政策设计完成后需要强有力地推行,比如个税、房地产税等。还有像企业降成本,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可能把另一部分人的收益也降了,比如降电价也把电力企业的收益降了,所以要有补偿。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