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审计资讯 >

地方债审计结果公布受挫


    【导读】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确明年工作任务时首次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此前,自今年8月1日开始的地方债全面审计,一直被看做是新一届政府上台后的正式“摸家底”,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12月16日,银监会党委扩大会议提出,进一步健全对地方政府贷款的风险识别、评级与管理体制,确保平台贷款余额不增,结构优化,还款来源落实。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日前(18日讯)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中央的表态来看,已经透露出地方政府债务的严峻性,地方债审计结果应该已经统计出来,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去发布。

  摸底债务规模

  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最彻底的地方债审计已过去四个月时间,审计结果依然没有公布。

  本报记者就地方债审计结果及公告时间向审计署相关部门求证时,一名工作人员以领导不在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请求。

  审计结果迟迟未出,等来的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地方债务的严厉态度。会议首次将控制和化解地方债作为明年经济工作要点。

  刘胜军表示,从中央的表态来看,已经透露出地方政府债务的严峻性。他认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接近20万亿。

  中华企业家联合会会长保育钧12月14日对媒体表示,地方债务迟迟不公布很可能是由于审计结果超出中央预期。“地方债可能超过20万亿,接近2012年GDP的50%。”他说。

  今年以来,各方研究机构、学者纷纷发布对地方债务的测算,大致是在16万亿至20万亿之间。

  除了绝对数值,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正在持续上升。根据审计署数据,银行贷款占地方债务来源近80%。

  城市中国计划研究报告指出,早期融资平台通常可采用利率下限进行贷款,拿到基础利率优惠的九折。而随着银行对地方政府贷款风险的不断重视,2010年地方融资平台的平均贷款利率已经达到6.5%-7%。

  另外,现在发改委审批的城投债票面利率在7.05%左右,加上2-3个百分点的发行成本,其综合成本已经上升至9%-10%。由于央行对融资平台的控制,一些应收账款信托、BOT,甚至高利贷正成为地方政府新的融资手段。

 口径模糊

  此前,在媒体间广泛流传一条消息称,审计结果之所以未发布是由于相关部委之间因统计口径差异有争执。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统计口径之争的背后是地方债没有一个明确的债务准则。他对本报记者表示,针对五花八门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哪些是直接债务,哪些是或有债务,融资平台中公益性项目和竞争性项目的负债等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界定。

  另外,我国下级政府债务理论上构成上级政府的或有债务,而目前的审计工作通常局限于政府的本级债务。

  刘尚希认为,“虽然亟须建立新的债务准则,但审计署也可以按以前的口径公布数据。”刘胜军则认为,审计结果将很快公布,只不过“现在毕竟是学习三中全会,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时期,一下子扔出这样一个‘重磅炸弹’,各界难以接受”。

  化解之道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各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12月10日,中组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首次将政府负债纳入政绩考核重要指标,强调要“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

  12月16日,银监会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党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进一步健全对地方政府贷款的风险识别。同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出,要建立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基础上地方发债的管理体制。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201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对本报记者表示,短期而言化解地方债风险主要有四个方向:地方政府还一部分,银行承担部分坏账,推动资产证券化以及融资平台破产重组。

  刘胜军则强调,地方债的治本之策还在于增强预算民主、公开,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债务的监督审查作用。刘尚希认为,要化解地方债风险,首先要对地方债有明确的标准。

  “按照现在的体制,目前各级政府只对本级财政负责,各管各的,从省到乡镇各级政府没有一个全盘的监控,债务就很难控制住。”刘尚希说,“省里对县、乡整个债务的分布情况、增长情况都得有一个全面的监控。建立这么一个管理系统,条件上完全具备,关键是体制上有没有这种意识。”

  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表述,刘尚希认为是长期的制度建设,短期内难以实现,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比如相关会计准则的修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更新时间2022-03-13 11:22:03【至顶部↑】
联系我们 | 邮件: | 客服热线电话:4008816886(QQ同号) | 

付款方式留言簿投诉中心网站纠错二维码手机版

客服电话: